佛陀成道日

March 11, 2020

要想了解佛,需從佛教祖先釋迦牟尼開始學習,釋迦牟尼不是其本名,是後人對他的尊稱,意義是「釋迦族聖者」。「釋迦」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,有「能」、「勇」之意;「牟尼」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,譯作「文」、「寂靜」等,是聖者之德,「釋迦牟尼」漢譯又作「能仁寂默」。一般也稱為「釋尊」或「佛陀」。

釋迦牟尼托胎的時候化乘六牙白象,象口含白色蓮花,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境內),從凈飯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以奪胎之法入胎。釋迦牟尼在胎中為諸天說法,此即《起信論》,所開「住胎」之相。

公元前565年四月八日,釋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,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,成為悉達多太子(Siddhartha)。據說太子下地能走,周行7步,步步生蓮花,並且舉目四顧,自謂:天上地下,唯我獨尊。」這時有二條龍,一吐溫水,一吐涼水,給他洗浴。此日即為佛浴日,或稱浴佛日。

佛母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,並轉生至忉利天中。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(後出家之大愛道比丘尼)精心照料和養育。太子天資聰穎,自幼通達五明、四吠陀(古印度傳統思想),文武雙全,並且相貌英偉,具足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無人能及。17歲時,娶耶輸陀羅為妃,後生一子,名羅睺羅

太子19歲時,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,但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情、欲和享受。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,見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現象及以修道的行者,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,遂萌出家修道之志。在一個月明之夜,太子毅然拋棄王位、財富和妻子,悄悄離開王宮,決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,隔陰之迷已消。黎明,太子抵達羅摩村自剃鬚發,披上袈裟,並遣侍者車匿回城向凈飯王報告他已出家。

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,形體枯瘦,仍未見道。他便放棄苦行,受牧女乳糜之供,恢復了健康。太子來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樹下,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,東向端身正坐,發誓:「我今若不證,無上大菩提,寧可碎此身,終不起此座!」他在樹下靜坐49天,克服了內外的種種「魔障」。

經過六年修行,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佛。臘月初八日,夜睹明星,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理,「所作之辦,不更受有(生死之身)」,成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那天被稱為“佛教的啟蒙日”,也被稱為“佛法日”。

此後,世人尊稱他為「佛陀」(意為覺者),聖號「釋迦牟尼」,時年35歲。釋迦牟尼成道時說:「奇哉,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可以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」言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釋迦牟尼成道後,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,以後陸續又度化了1000餘人。釋迦便率領1250徒眾,週遊各地,宣講佛法。釋迦推動正法之輪,碾破異端邪說,弘揚佛法,稱為「轉輪」。在45年中,釋迦深入民間,說法普度眾生。

入滅。即釋迦牟尼八十歲時(中國人講虛歲實際七十九歲),自知陽壽將盡,便離開說法的王舍城,來到拘屍那迦附近的娑羅雙樹下,頭朝北,右手支臉,左手放置身上,雙足併攏,取側臥之勢,面向西,進入大般涅盤(大解脫)之境。入滅前囑咐弟子阿難:「已成者皆滅,不可放逸,要勤修我法,吾滅後以戒為師。」又,小乘之說無「住胎相」,有「降魔相」(即成道前力挫諸魔的誘惑),稱為「小乘八相」。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fo/v28zjql.html